
Ernest Ong ,Ali, Muthu & Ah Hock 创办人与主要股东,以 SOP、氛围复制、多族群体验与精简菜单作为扩张基础,是马来西亚少见用“价值链视角”经营 kopitiam 的企业者。
说真的,很多 kopitiam 都有好吃的 nasi lemak,也有不错的 roti bakar,但为什么只有某些品牌能做成连锁?我在拆解 Ali, Muthu & Ah Hock 的资料时,越看越清楚一个答案:他们不是靠某一项做对,而是整个价值链都顺着做对。而推动这条价值链运作的核心,就是 Ernest Ong的经营哲学。他不是把餐饮当作“卖食物”,而是当成一条完整的系统,从原料到体验,每一步都要可复制、可标准化、可扩张。


价值链起点与 Ernest Ong 的经营底盘
价值链的第一环是“你要卖什么”。很多餐厅从这里就开始混乱,因为菜单越做越宽,导致采购成本高、食材变质快、厨房失控。Ernest Ong的逻辑完全相反。他把菜单压缩成“每天都能卖”的菜色,并让食材与味道的标准化变得可控。这意味着:他的价值链起点就比别人稳定。
食材少 → 控制力强
步骤少 → 误差少
波动小 → 扩张容易
这就是为什么 nasi lemak ayam berempah 能成为主力商品——它既大众,也容易标准化。


厨房流程价值链:行业靠师傅 vs Ernest Ong靠系统
厨房是 kopitiam 的心脏,而心脏越依赖“人”,品牌就越不稳。
我整理一个对比表,会更容易看出价值链差异:
| 项目 | 行业做法 | Ernest Ong的价值链做法 |
| 味道质量 | 看厨师个人经验 | 按 SOP 固定化流程 |
| 厨房分工 | 角色重叠 | 职责清晰 |
| 培训方式 | 口传心授 | 明确训练手册 |
| 新人速度 | 较难上手 | 通过流程迅速进入状态 |
换句话说:别人把厨房当艺术,他把厨房当系统。而系统才是可复制的价值链。


氛围体验价值链:氛围不是装饰,是战略
他打造的复古家具、三语招牌、60–70 年代音乐、共享长桌,并不是“布置”,而是“价值链的一环”。
这些元素让顾客形成可复制的 Muhibbah 体验:自然、亲切、跨族群都舒适。
空间在说话,情绪在加分,让品牌拥有比味道更深的记忆点。
这类体验价值链是大多数 kopitiam 完全没有意识到的竞争优势。


—图片转载至网络
服务价值链:多族群友好是关键竞争力
服务对他来说不是“态度”,而是“文化管理”。
他把沟通方式、动线设计、SOP 流程标准化,让不同族群都能自然自在地消费。
避免“对某族群特别热情”这类无意识偏差,让体验保持一致。
最终形成一种:让人愿意回来、愿意带朋友来的稳定服务价值链。
当别人把餐饮当作一个点,Ernest Ong把餐饮当作一条完整价值链。
这,就是连锁品牌和普通茶室之间最本质的差距。

